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经典文学常识-诗圣杜甫和他的诗介绍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2-16 15:18:19


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常常以“李杜”,来代表唐代(618-907)诗歌的最高成就。“李”就是世界闻名的“诗仙”李白,“杜”则是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学大教育专家为我们推荐的经典文学常识-诗圣杜甫和他的诗介绍这篇文章吧!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杜甫从小就很聪明,勤奋好学,而且家学渊博,他七岁就会作诗,长大后对于书画音乐、骑马舞剑也是样样通晓。青年时代的杜甫自负才华、胸怀大志,才十九岁,就开始云游天下,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这段时期正是唐朝的繁荣时期,杜甫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渐广,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的千古名句。 杜甫也像很多文人一样,想在仕途上有所上进,他不断地以诗文投献应酬权贵、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屡屡受挫。中年时的杜甫在唐都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糜和穷人受冻饿死街头的凄惨景象,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警句。仕途的失意沉沦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杜甫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公元755年,43岁的杜甫终于得到一个官职,可是刚过一个月,唐朝就发生了战乱,此后,战乱不停。这段时期,杜甫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写下了著名的诗歌《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愤恨。 公元759年,杜甫对政治彻底失望,辞去官职。此时长安正逢旱灾,杜甫穷得实在过不下去,带着家人流亡到中国西南部的成都,靠朋友救济,过了四年隐居生活。杜甫在穷困之际,写下了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述了全家潦倒的处境,并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人解除痛苦,甚至想以牺牲个人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怀。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因为贫困和疾病,死在流亡途中。杜甫留存于世的诗篇有1400多首,深刻反映了唐朝经过战乱,由盛而衰的20多年的社会全貌,具有史诗般的壮阔。杜甫的诗体制多样、博采众长,融感事、纪行、抒怀、议论于一体,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深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

以上就是学大教育专家为我们推荐的经典文学常识-诗圣杜甫和他的诗介绍这篇文章了!您觉得怎么样呢?您现在对这篇文章有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了解呢?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