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法典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3-10-19 21:11:16
步入高中,同学们应该意识到,古诗鉴赏是高考试卷中属于最高级能力的考查题,因而有着较强的区分度。特别是近3年来,古诗鉴赏由过去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有关古诗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增大试题的难度。今天我们就告诉大家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法典。
一、解读诗句,整体感知,把握“六要素”
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要具备有关古诗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多读古诗,全面把握古诗的特点,了解古诗的体例、古诗的一般表达技巧和古诗的常见语言风格;鉴赏一首古诗的前提是读懂这首诗歌,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1、从标题、体例人手,参悟诗歌的内容大意。
诗歌的标题往往明示着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交待了送别的对象、朋友的重任、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登高”,交待了这首诗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京口北固亭怀古”,交待了作者登临的地点,内容是怀古伤己;“征人怨”,明示了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将士的怨恨……总之,诗歌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同学解题时往往忽视了标题,这就会影响到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情感基调的把握。
古代诗歌撞语言形式可分为古体许、近体诗、词、散曲等;技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待、咏物诗、军旅诗等。根据诗的体例,我们可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一些规律(诗的体例大都在标题中有所显示)。如咏史(怀古)诗,大都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借古而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如送别请,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抒发离愁别绪;再如边塞诗,其共同特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清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田园诗以清新自然幽雅见长;咏物诗则以托物言志明理为要。可见掌握古诗的·体例“对于解读诗歌至关重要。
2、从诗歌作者人手,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广义语境。
这是同学们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诗歌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屈原愤世疾俗,陶潜厌恶官场,杜甫忧国忧民,李煜感时伤世“…他们的诗歌里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彰显出鲜明的思想特征。另者,诗人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其诗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原则。同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常以香花芳草寒托物言志,以表达自己的高风亮节;李白则以名山大川来扦怀述志,以张扬自己孤傲不驯的思想个性和清新飘逸的语言风格。同是田园诗作,陶潜的质朴自然,乐中蕴含不满;王维的许中有画,清新富含哲理。同是豪放派诗人,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虽感壮志未酬但不乏乐观旷达;稼轩的词沉郁顿挫,虽述报国大志但常带几多酸楚……解读诗歌时,同学们务必关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进而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常用创作手法,以利于尽快准确地分析诗歌。
3、从串连意象人手,体味诗的意境。
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靠形象来表现。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思的统一。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把一个个意象(诗的元件)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古诗中,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以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有着相近的审美情趣。比如:
菊花一高雅 莲花一高洁 杨柳一惜别
月光一思念 落叶一失意 春风一得意
浮云一飘零 落日一惆怅 冬雪一冷峻
秋雨一忧愁 鸿雁一思远 流水一叹婉
大漠一苍凉 旷野一凄清 落花一感伤
美酒一壮行 红豆一相思 竹林一闲趣
孤灯一孤苦 秋虫一凄凉 故固一乡愁
归燕一温情 枯藤一萧瑟 古琴一知音
掌握一些意象的寓意,有利于组接画面,从而形成对全诗整幅画面的感知,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借助注释、注音,扫除解读障碍。
面对诗歌鉴赏题,同学们最易忽视的是题面上关于诗歌的注释、注音。不可小视这些注释、注音,它们有的交待该诗的写作背景,有的交待了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因破音异读显示出有关字的特定含义。而所设题目,往往与这
些注释、注音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把注释、注音当作解题的拐杖。
二、展开联想想像,进入诗境,引发共鸣
如果说解读诗句、串莲意象、组合画面、整体感知内容是鉴赏诗歌的第一阶段,那么,联想想像、点染情思、设身处地、引发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则是鉴赏的第二阶段。下面介绍一下“五字入境法”——泡、找、猜、补、进。由于诗歌是浓缩了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泡”——放大、还原生活的真实图景;由于诗歌构思的奇特、立意的新奇,所以我们要“找”——找准作者的主观情意,特别是那些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要“猜”—— 展开想象的翅膀,猜出诗歌为我们留下的无限的二次创作空间;由于诗歌语言的含蓄跳跃,所以我们要“补”——填补省略的语意;由于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可谓曲径通幽,所以我们要“进”——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诗是抒情的艺术。诗的鉴赏,首先是理智引导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个由感受到感动的过程,不能感情地对待诗歌,不能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忧作者所忧,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进入鉴赏阶段。投入感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统览一下古诗,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感情基调不外乎以下类型:惜别、思乡、惆怅、感伤、哀愁、孤独、达观、闲适、恬淡、喜悦、睹物恩人、遭贬孤愤、忧闰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末酬、愤世疾俗等等。同学们只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文学积淀和生活积累,准确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动情地入“境”,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将不是难事。
三、从语言表达入手,运用术语,虚实并举,品评艺术价值
1、要明确诗歌的表达方式。其一,它以描写为主,变换角度,注重渲染。
诗歌注重绘景,绘景多变换角度。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极目远眺之大景观,自下而上、由近及远,描写了黄河的壮阔景象,黄河西来,奔走于西北高原之上,从天边“白云间”流来。“远上”二字,变换了写景的角度,使画面呈现出动感。第二句注重烘托,将“一片孤城”置于“黄河”、“白云”和“万仞高山”的大背景下,更显其孤单、渺小。整个画面给人以苍凉、悲壮、雄浑、开阔之感。其二,它以抒情为要,或直接或间接,旨在情景交融。作者或寓情于景,或即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其三,它以叙述插入,注重“典型情节”,塑造鲜活形象。不仅仅叙事诗要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就是一些抒情诗也常会插入一些叙述性的“情节”,以形成叙述和描写的完美结合。我们学过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就是一个很好的刨子,它以时间推移为序,叙述了与情人分别时难以割舍的过程。再如“松下向童子,言师采药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诗句,都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典型的生活细节。其四,以议论明旨,双关含蓄,渗透着深刻的哲理。
2、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古诗,要把古诗的一般表现手法(或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谙熟于心。
常用手法有:情景交融法、象征手法,衬托手法、对比手法、托物言志、铺垫映衬、抑扬、用典、小中见大、虚实相生、变换角度等。其中虚实相生是常用之法,在诗歌中,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现实情境为“实”,想像情境为“虚”。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是由实见虚,把景物和心胸揉为一体,透射出作者的抱负、气度和诗的哲理。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一个“巴山夜雨”,是写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诗歌先实后虚,虚实相济,给我们提供想像的无限时空,个中奥妙溢于言表。
3、咬文嚼宇,注意修辞,品析诗歌的语言魅力和风格。
“诗家以炼字为主……句中有眼,则字字轩豁呈露矣。”(清·李调元《赋话》)因此,评论诗歌要注意品析关键字词,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鉴赏规律。特别要抓住“诗眼”,即一句诗中的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抓住了这个字,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的金钥匙。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独钓寒江雪”的“独”字等等,往往以一字传神,映出全诗的神韵。再者,还要关注诗歌的修辞,准确识别诗句的对仗、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效果。诗歌的语言富有形象性、动作性、色彩性、音乐性和多感性。鉴赏时。要关注语言鲜活的形象美,要关注画面的动感,要注意语言鲜明的色彩(如青山、碧水、黄鹂、白鹭、红日、黄花等),要注意诗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不同诗人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同学们应该熟悉的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飘逸,冷峻、豪放、婉约、雄奇、风趣……答题时,可与有关作家“对号入座”,可结合具体语言和意境,识别其语言风格。
4、运用术语,“虚实并举”,切中问题要点。
解答诗歌鉴赏题,应切中问题要点,明确答题指向,落实到具体字词,运用专业术语,做到“虚实并举”,最忌“打擦边球”、“帽下无人”、空话一大串等毛病。请看下面诗歌鉴赏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①简析本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一场夜雪的景色的。
②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诗的意蕴。
第①题的要点是两个,一是要答“表现手法”,二是要答写景角度。最主要的手法应是侧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户明”烘托出大雷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这样回答,才能做到“虚实并举”,即既要有术语、套话,又要落实到具体诗句。回答本诗“写景的角度”,就要清楚知晓“角度”这一术语的内涵。这是从触觉、视角、听觉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第②题要求赏析 “意蕴”,“时闻折竹声”一句包含哪些意蕴呢,若能结合全诗,展开想像,设身处地,发散思维,不难看出,“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折竹”,极言雪之大之重,因雪压断了竹竿:其二,衬出夜之静。此为以声衬静;其三,诗人彻夜未眠,不然,何以“时闻”?为何不眠?不仅因“衾枕冷”,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独居(谪居江洲)异地的孤苦难耐的心情。
怎么样,同学们读完本文是不是有所收获呢,你们有没有从文中得到关于怎样学好古诗的启示呢。希望这部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法典对大家爱有益。总之,答题时要学会开掘,学会发散,要言不烦,因题布点,点点落实。
热门资讯
-
★2019年重庆中小学生寒假放假时间
2018-11-08 -
2019年重庆高考报名5项注意和填报信息4点提前看
2018-11-08 -
2019年重庆普通高考报名考生要注意的事项
2018-11-08 -
★2019年重庆高考报名环节须知
2018-11-07 -
★政审材料是2019重庆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2018-11-07 -
2019重庆高考生:高考生这些入学机会不要错过
2018-11-06 -
★2019年重庆市普通高考报名考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集锦
2018-11-04 -
★2019年重庆普通高考报名时间出炉
2018-11-04 -
重庆学大教育官方辅导校区在哪?
2018-11-01
热门问题
-
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
2021-09-03 -
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
2021-09-03 -
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
2021-08-13 -
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
2021-06-25 -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2021-06-25 -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2021-06-18 -
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
2021-06-18 -
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
2021-06-04